位置:首页 > 品牌 > 百灵威科技 >

Pifithrin-α hydrobromide

品牌
J&K
CAS
63208-82-2
货号
267600
规格纯度
98%, 是 p53 抑制剂
参考价格
732 *本价格含增值税费
促销
数量
-+
产品介绍:

基本信息

分子式C16H18N2OS·HBr
分子量367.31
熔点 192
MDL编码MFCD00417851
存储条件Freezer -20℃

产品描述

Pifithrin-α (PFTα)是一种p53抑制剂,抑制p53依赖性的p53应答基因转录。

靶点(IC50 & Targe)

p53

体外研究

Pifithrin-α作用于ConA细胞,抑制p53依赖性的p53应答基因的转录。Pifithrin-α (10 μM)抑制 Dox, Etoposide, Taxol, 和Cytosine arabinoside诱导的C8细胞凋亡。Pifithrin-α抑制p53依赖性的由于DNA损伤而形成的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停滞,而对p53缺失的成纤维细胞没有任何作用效果。Pifithrin-α可调节p53的核输入或输出(或两者同时),也可降低核p53的稳定性。[1]Pifithrin-α (100–200 nM)作用于海马细胞,完全抑制Camptothecin诱导的p53 DNA结合水平和p53应答基因Bax的增加。Pifithrin-α也降低p53 DNA-结合活性水平。Pifithrin-α (200 nM) 保护培养的海马神经元免受DNA损伤剂诱导的死亡。Pifithrin-α(200 μM) 稳定线粒体功能,抑制caspase活化,保护培养的海马神经元免受谷氨酸和β-淀粉样肽诱导的死亡。[2] Pifithrin-α可以抑制热休克和糖皮质激素受体信号,但不影响NF-κB信号。Pifithrin-α (10 μM) 降低热休克转录因子 (HSF1) 的激活,且增强细胞对热的敏感性。Pifithrin-α (10 μM)作用于HeLa细胞,降低糖皮质激素受体的激活,且保护小鼠胸腺免受Dexamethasone诱导的凋亡。[3] Pifithrin-α作用于人胚肾细胞,抑制p53介导的p21/Waf-1诱发。Pifithrin-α通过增加细胞内Dexamethasone浓度,而使Dexamethasone剂量反应曲线左移。[4]

体内研究

Pifithrin-α按2.2 mg/kg 剂量腹腔注射给药小鼠(C57BL 和 Balb/c),使两个菌株的小鼠完全免遭60%γ射线照射的杀伤剂量(C57BL小鼠为8 Gy,Balb/c小鼠为6 Gy)。注射Pifithrin-α的小鼠失去的重量比不使用Pifithrin-α处理的照射小鼠少。Pifithrin-α (2.2 mg/kg)处理全身经γ射线照射的小鼠,废除p53依赖性的DNA复制调控。[1] Pifithrin-α(2 mg/kg,腹腔注射) 处理中脑动脉闭塞的小鼠30分钟后,降低缺血性脑损伤,并保护海马神经元免受毒性的损伤。[2] Pifithrin-α(3.6 μg/kg,腹腔注射)处理小鼠,抑制Dex诱导的胸腺退化。[3]Pifithrin-α(2 mg/kg)处理短暂中脑动脉闭塞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运动障碍的程度 。卒中发病后,Pifithrin-α给药后一个小时,动物运动障碍降低,梗塞减少。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ifithrin-α处理7天后,显著降低大鼠的运动障碍评分。通过Tunel和caspase 3染色,观察到 Pifithrin-α显著降低大鼠的细胞凋亡。[5]

细胞实验

Cell lines: HCT116 和 Hela 细胞

Concentrations: 10 μM

Incubation Time: 48 小时

Method: 在细胞处理结束时,使用溶于50%甲醇的0.25%结晶紫染色来估量贴壁细胞的数量,然后使用1%SDS洗脱染料。使用Bio-Tek EL311酶标仪测定光密度(530 nm),而反映染色的细胞数目。通过使用0.1%亚甲基蓝染色和使用显微镜计数蓝色(死)细胞,测定短期悬浮培养的原代胸腺细胞活力。

(Only for Reference)

动物实验

Animal Models: C57BL 和 Balb/c 小鼠

Formulation: 生理盐水

Dosages: 2.2 mg/kg

Administration: 腹腔注射

(Only for Reference)

参考文献

[1] Komarov PG, et al. Science, 1999, 285(5434), 1733-1737.

[2] Culmsee C, et al. J Neurochem, 2001, 77(1), 220-228.

[3] Komarova EA, et al. J Biol Chem, 2003, 278(18), 15465-15468.

[4] Murphy PJ, et al. J Biol Chem, 2004, 279(29), 30195-301201.

[5] Leker RR, et al. Exp Neurol, 2004, 187(2), 478-486.

安全信息

WGK3

百灵威科技

推荐产品
| 首页 | 联系我们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25 粤ICP备08119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