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品牌 > 百灵威科技 >

Nutlin-3

4-[[4,5-双(4-氯苯基)-4,5-二氢-2-[4-甲氧基-2-(1-甲基乙氧基)苯基]-1H-咪唑-1-基]羰基]-2-哌嗪酮

品牌
J&K
CAS
890090-75-2
货号
1416198
规格纯度
98%, 一种有效的,选择性Mdm2(它自身和p53的环指依赖性泛素蛋白连接酶)拮抗剂,无细胞试验中IC50为90 nM,可稳定p53缺陷细胞中的p73
参考价格
855 *本价格含增值税费
促销
数量
-+
产品介绍:

基本信息

分子式C30H30Cl2N4O4
分子量581.49
存储条件Freezer -20℃

产品描述

Nutlin-3是一种有效的,选择性Mdm2(它自身和p53的环指依赖性泛素蛋白连接酶)拮抗剂,无细胞试验中IC50为90 nM;可稳定p53缺陷细胞中的p73。

靶点(IC50 & Targe)

Mdm2 [5]

(Cell-free assay),180 nM

体外研究

Nutlin-3有效抑制MDM2-p53相互作用,IC50 为 90 nM, 导致p53通路激活。Nutlin-3 处理含野生型p53的细胞,如HCT116, RKO 和SJSA-1,诱导MDM2 和p21表达, 且具有有效的抗增殖活性,IC50 为~1.5 μM, 但是作用于含突变型p53的细胞系 SW480和 MDA-MB-435没有效果。10 μM Nutlin-3处理 SJSA-1细胞48小时,显著诱导caspase依赖的细胞凋亡,凋亡达~45%。虽然Nutlin-3也抑制人皮肤 (1043SK) 和小鼠胚胎 (NIH/3T3) 的生长和活力,IC50分别为2.2 μM 和1.3 μM, 10 μM Nutlin-3处理一周后仍保留细胞活力,而3 μM Nutlin-3 处理SJSA-1细胞后,细胞则无活力。[1] Nutlin-3 不诱导p53在关键丝氨酸残基的磷酸化,在特定DNA结合序列没有区别,且与基因毒性药物Doxorubicin和Etoposide诱导的磷酸化p53相比, 使p53靶点基因转活,说明 p53 在关键丝氨酸残基的磷酸化对转录激活和凋亡是非必需的。[2] 虽然与MDM2相比,Nutlin-3 与MDMX 结合的效率低一点, Nutlin-3作用于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Weri1),能抑制MDMX–p53相互作用,且诱导 p53通路,IC50为0.7 μM。[3] 30 μM Nutlin-3作用于无野生型p53的细胞,也扰乱内源性p73-HDM2 相互作用,且增强p73稳定性和促凋亡活性, 导致细胞生长受抑制,和诱导凋亡。[4]

体内研究

Nutlin-3 按200 mg/kg 剂量口服处理,每天两次,持续3周,显著抑制SJAS-1移植瘤生长,抑制达90%, 而Doxorubicin抑制81%肿瘤生长。[1]

激酶实验

Biacore 研究:

在Biacore S51上进行竞争性实验。衍生一系列S传感器芯片CM5,用于固定 PentaHis抗体,为了捕获 His-标记的p53。捕获的水平为~200反应单位(1 反应单位对应于1 pg 蛋白/ mm2)。MDM2蛋白浓度一直维持在300 nM。Nutlin-3 溶于DMSO,浓度为10 mM,然后进一步稀释,在每个MDM2实验样本中产生系列浓度的Nutlin-3。在电泳缓冲液(10 mM Hepes,0.15 M NaCl, 2% DMSO)中25oC下进行实验。在Nutlin-3存在时,计算MDM2-p53结合情况,作为结合百分数, 使用Microsoft Excel计算IC50。

细胞实验

Cell lines: HCT116, RKO, SJSA-1, SW480, 和 MDA-MB-435

Concentrations: 溶于DMSO,终浓度为~ 30 μM

Incubation Time: 8, 24, 和 48 小时

Method:使用不同浓度Nutlin-3处理细胞8, 24和 48 小时。通过实时PCR分析p21 和MDM2基因转录水平,通过Western Blotting分析蛋白水平。通过MTT实验测定细胞活力。 通过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调节的脱氧尿苷三磷酸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使用流式细胞仪和荧光显微镜测定细胞凋亡。

(Only for Reference)

动物实验

Animal Models: 皮下注射 SJSA-1细胞的雌性无胸腺Nu/Nu-nuBR裸鼠

Formulation: 在 2% Klucel, 0.5% Tween-80配制中配制

Dosages: 200 mg/kg

Administration: 口服处理,每天两次

(Only for Reference)

参考文献

[1] Vassilev LT, et al. Science, 2004, 303(5659), 844-848.

[2] Thompson T, et al. J Biol Chem, 2004, 279(51), 53015-53022.

[3] Laurie NA, et al. Nature, 2006, 444(7115), 61-66.

[4] Lau LM, et al. Oncogene, 2008, 27(7), 997-1003.

[5] 宮崎, 理樹. Study on p53-MDM2 Interaction Inhibitors as a Nov

百灵威科技

推荐产品
| 首页 | 联系我们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24 粤ICP备08119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