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在广州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上,被誉为“数码惠州”的展馆特别引人注目,“中国男装名城”、“国家视听产业基地”、“中国时尚女鞋生产基地”……广东惠州市中小企业参展亮点荟萃。然而,记者了解到,迅速崛起的惠州重化工业比“数码惠州”更令人刮目。 今年1至8月,惠州全市电子行业实现增加值132.64亿元,增长17.2%;而石化行业实现增加值31.7亿元,增长2.1倍。惠州市统计局有关负责人分析,这主要是“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联合化工厂投产带来的效应,这一效应促使今年前8月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工业增加值增长了2.4倍,远远高于全市其他县(区)的增幅,进入了历史上最高的增长时期。 石化产业的高速增长,带动了惠州轻重工业结构的质变,表明了惠州谋求产业转型,优化经济结构的成效凸显。今年上半年,惠州轻重工业比重由去年的52:48调整到46:54,实现了重工业首次超过轻工业的历史性突破,标志着惠州市的工业逐步趋向适度重型化,工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惠州市确立“工业立市”战略,电子工业发展迅猛,由传统的农业地区一跃成为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然而,工业偏轻型的单一结构,给惠州市产业升级带来隐忧。长期以来,广东的经济发展一直存在“两头在外”的外源性隐患,导致广东的经济缺乏内力,产业升级缓慢,且“隐患”渐成“显患”,广东产业转型的诉求十分强烈。因而,如何加快提升发展驱动力,惠州市委、市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广东乃至全国的发展和全球经济的新形势作出了战略性的调控。 因此,惠州市近几年的石化工业、汽车配件等新兴重化工业发展迅速。尤其是在“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的带动下,大亚湾石化区目前已完成近10平方公里的土地开发,项目总投资额接近900亿元,一个世界级石化区的雏形已初步显现。随着中国海油惠州炼油项目2008年投产,大亚湾石化区炼化结合、上中下游一体化产业链的发展格局将最终变成现实。由此,惠州工业由偏轻型向适度重型化转变,对广东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有着积极而十分重要的意义。 记者了解到,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等重工业发展蕴涵着很大成分的技术投入,这有别于单纯的资金投入。工业重型化程度越高,标志着资金和技术密集度越高,也就代表着工业竞争力越强。据惠州市统计局专业人士分析,一直以来,惠州和深圳、东莞等周边城市,都偏重于电子信息产业等偏轻型工业,呈现产业同质化特点。如今,惠州的工业格局调整将直接导致区域工业格局升级,惠州的工业逐步由偏轻型趋向适度重型化,将会与深圳、东莞等城市形成产业互补,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合作,规避同质产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实现地区之间的多赢格局。由于“中海壳牌”等重化工项目的产能尚未达到高峰期,因此要真正实现区域之间的产业互补,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完善期。惠州的工业适度重型化发展将会进一步加强、深化,以惠州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将会日渐成形。 经过多年的发展,惠州的经济总量由广东省中游跃升至上游水平,经济建设呈现健康协调、持续增长、后来居上的跨越式发展态势,使惠州成为华南地区发展最快、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城市之一。2005年,惠州全市生产总值达到803.94亿元,工业总产值超1600亿元。在中国社科院2005年《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报告》中,惠州位列全国(包括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城市排名第17名,多个分项指数进入全国前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