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世界染料生产的显著特点是供大于求,导致各染料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下降。随着世界纺织工业的发展和染料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染料的生产和贸易不断适应变化的市场,与此同时,西欧染料公司把染料的化学制造部分大规模转向亚洲,促进了亚洲染料工业的发展,极大地削弱了西欧染料公司在世界染料市场的占有率。西欧染料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使日本的染料生产发生巨大变化,一些大的染料生产公司纷纷将染料的化学合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必将成为世界染料的生产和供应基地。 目前世界染料的总产量为90万吨左右,染料的年消费量约为90万吨。尽管纺织品的生产数量有所增加,但随着印染技术的进步,染料的需求量在下降,而染料价格的下降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美国染料公司扩大助剂生产 欧洲在美国的公司(BASF、CibaSC、DyStar、Clariant等)所生产的染料占美国染料生产总量的75%,美国本土公司的染料产量约占25%。在美国的染料公司一般较小,通常在某一个专门的应用领域的市场上做得很成功。 在美国的DyStar、CibaSC的分公司是美国纺织染料的主要供应商,DyStar公司的活性染料占有美国市场份额的30%,而Buffalo Color Corporation则占有美国靛蓝市场份额的50%。随着美国纺织染料市场的逐渐萎缩,美国染料生产面临极大的困难,加之进口染料的冲击,染料的产量将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在过去10年中,美国一些染料公司已不再进行染料的化学合成,而是扩大染料加工助剂的生产,从而进行染料的商品化加工。这些公司从染料生产国家购得原染料或染料的滤饼进行商品化加工,特别是在分散染料领域更加突出。 西欧染料生产向高档化发展 近年来,西欧的染料生产维持在12万吨左右,其各类染料所占的比例为偶氮类67%、蒽醌类14%、还原类8%、其他类11%。受到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染料压力,近年西欧染料公司改变了经营策略,在生产和营销机构上分化重组,产品系列则向高档化发展,使得染料生产和销售更能适应市场的变化。 现在西欧的一些染料生产公司从中国或印度进口染料的粗品或染料的滤饼进行商品加工,然后出售商品染料,尽管这些公司不进行染料的化学合成,但它们却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这些公司出售的都是一些传统的染料产品,这些产品的价格由于受到来自亚洲国家产品价格的激烈竞争,从而使其经济效益下滑。 日本染料生产和销售萎缩 Nippon Kayaku和住友化学公司在纺织染料的生产上居领先地位,其次是DyStar的日本分公司和Hodogaya公司,这四家公司的合成染料生产在日本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日本染料的产量和销售额均连年下降。日本的合成染料成本受到了来自中国和印度的挑战,为此,日本染料公司采取了三项应对措施牶一是将染料的生产向日本国外转移;二是退出染料生产;三是改变染料产品的结构,重点发展“功能染料”,尤其是影像化学领域和电子工业领域。 从1992年起,日本的染料生产和销售开始萎缩,在可预见的未来,日本的染料生产还将继续下降,主要是因为来自中国、印度或其他国家染料产品的价格竞争。 发展中国家染料工业亟待创新 发展中国家的染料贸易与发达国家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产品的结构、价格和成本构成。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技术优势,不断开发新技术,推出新产品,使他们的产品不断抢占染料市场的制高点,获取高额利润,另一方面设置技术屏障和绿色壁垒,使发展中国家的染料产品处于低质低价和技术相对落后的境地。与此相反,染料合成过程中的“三废”治理、技术开发、资源配置相对不合理等方面的成本构成在染料产品的价格中得不到合理的体现,加剧了由于这种不对称而导致的贸易不平等。由此可见,发展中国家的染料工业应该在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方面作为产业发展的长期战略,重点放在绿色环保、安全健康、提高性能、经济节能,满足最新印染技术要求等方面,这样才能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以扭转在染料产品贸易中的不平衡局面。 |